首页 / / 我的葡萄牙帝国 / 章节正文阅读

我的葡萄牙帝国 第七十五章内地开发(2 / 2)

作品:《我的葡萄牙帝国

    国家开发大量木场,不仅是为了建设,也是为了给更多人提供工作。

    巴西共和时期,依重咖啡等高价值经济种植业,打压其他工商业。

    这种情况下,城市人口失业,农民破产进城,造就了大量的失业人群与无地贫民拥挤在城市边缘,形成了大批的贫民窟。

    当然,现在的贫民窟没有后世的巴西可怕,共和国存在不到20年就被推翻了,没有时间积累更大的贫民窟

    城市中的无地与失业的贫民,巴西王国统计预估有600万,占了国家人口的1/5,如果算上农奴和少地的农民,这贫困比例超过1500万,占了全国一半多的人口。

    面对大量的贫困人口与无业人群,唐宁并没有将这些人全部留在沿海,虽然在沿海,唐林也能给他们安排工作,但是这不利于国家,将他们引导到内陆才是正道。

    巴西的发展,决不能局限于一域,内陆地区必须开发。

    为了表明开发内陆态度,巴西王国政府将戈亚斯州升级为首都级,一个崭新的陪都巴西利亚将被建设。

    开发内陆,农业是一部分,但工业与城市发展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这次内陆开发,发展农业的集体农庄所需的人员,都是从原来种植园主奴役的农奴中解放出来的,其中还有加上一些少地农民。

    不过,唐宁开发的内地农业模式,不是沿海的小型合作社模式,而是大型农场集体模式。

    这种模式,差不多相当于江浙与东北的农业生产区别。

    一个集体农庄,最小的也是6000公顷,9,0000亩地,但是需要农民却很少,加上农会技术与管理人员,也只有120多人,人均750亩,真正的大农场模式。

    沿海州的合作社村庄模式,因为沿海地域狭小,人口众多,加上为了鼓励农民开发内陆,还要考虑日后的城市发展,农村合作社土地是有限制的。

    沿海合作社,人均土地少于内陆集体农庄,每个人只能分配30亩。

    这个限制沿海土地政策,非常有效,虽然一部分农民家庭,故土难离,还是有许多人被内陆开荒计划给吸引了,在这其中,还有一些人被工厂吸引进去了。

    集体农庄与工业化,稀释了沿海农村人口,让国家得到了大量的人力资源。

    巴西人口,3000万左右,虽然在大量吸收移民,但是移民的数量,短时间是上不去的,所以现在只能利用当下可用的人口。

    巴西国家地域大,人口资源不丰富,只能限制农业人口。

    巴西的农业人口,注定不能占总人口太多,国王与政府也有意识的。

    政府限制在城市的失地贫民与失业人口,不去从事农业,不进入农村,通过种种方式,尽量将他们引导到各种工商业。

    巴西目前从事农业的,基本上还是还是那些以前被种植园主奴役的农奴与少地农民,失地进城的农民重返农业并不多。

    其实,这些失地农民,好多都脱离农业生产很长时间,农业经验早就荒废,也不方便全部转向农村,重新从事农业。

    在唐宁与政府指导下,大部分失地农民,与城市失业人口一样,都转向了各种各样的工商业工作之中。

    唐宁,非常感谢上个世纪的工业革命,让工业与农业都有进步,让他可以实施自己的计划。

    不然时代不变化,唐宁也不可能用更少的农民,开发更多的土地,进行更大的农业生产。

    播种机,收割机,拖拉机等先进农具的出现与存在,还有种子,肥料与药物的进步,让工业化大农业模式成为可能。

    要是在古代,唐宁想推行大农业集体农庄,还有沿海合作社模式,真是非常难以实现。

    西欧与美国的先进农业模式,真是对巴西帮助太大了。

    因为有欧美,现成的模式存在,让唐宁与王国少了摸索时间,在保证农业优势的情况下,巴西能将更多的人推入工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