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大明元辅 / 章节正文阅读

第281章 朝归倭附(十)薅羊毛(3 / 3)

作品:《大明元辅

作为一个非常实际的人,朱翊钧做事的态度当然也比较务实。他认为大明水师不用搞京华那种巨舰,即便要搞也顶多搞一两艘当做旗舰就行了,主要的提升手段还是大造类似于武装运输舰这样的船,用高务实的话来说就是要“具备极高的性价比”。

简单来说就是船只要不太差就行,咱们玩的是数量。

数量,这个因素在中国历代的水师建设中可谓最重要的一项,原历史中大明水师所谓战胜英格兰、战胜荷兰的海战,归根结底都是靠数量。

比如说在荷兰“海上马车夫”崛起之后,相比于欧洲,东亚的荷兰船只在中国沿海一般是独来独往,兼具商船与战船的功效。他们时而充当商人,时而充当海盗,很少有大规模集结的情况。

相对而言,只有在与明朝水师正面交锋时,荷兰东印度公司才会集结一定数量的船只。其中最大的两次,一次是在澎湖之战,集结了7艘战舰;另一次是在料罗湾,集结了11艘轻型快船,外加50艘中国海盗船。

这里必须做一个对比,同时期荷兰为了应付英国的威胁,大幅扩张海军,其主力战舰达到120艘,水兵2万人,火炮6000门。

就算是三次英荷战争规模最小的第一次作战,荷兰也出动了44艘战舰,而荷兰当时最大的战舰七省号,更是搭载了80门大炮,其中36磅炮12门,24磅炮16门,18磅炮14门,12磅炮12门,6磅炮26门。

当时荷兰舰队中最普遍的中级战舰平均也有50门火炮,其中18磅(相当于明仿红夷大炮)以上的大炮更是多达半数以上。

而在东亚的荷兰水师中,很多船的载炮还不到30门,这水平搁在欧洲也就是个轻型战舰的水平,而就算是这种轻型战舰,在当时的福建巡抚南居益的眼里也是难以逾越的障碍。

与荷兰人亲身交战过的福建巡抚南居益,对于当时欧洲的战舰是深有感触的,其在《谨陈闽事始末疏》的奏章中记录荷兰大船:“见大海澎湃中,万难接济战。夷舟坚铳大,能毒人于十里外,我舟当之无不糜碎。即有水犀十万,技无所施。”

实际上,澎湖之战并没有后世很多人以为的那样光荣。此战南居益先用背信弃义——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兵不厌诈——的手段在谈判时扣押荷兰军官,之后又动用了1万多人、200艘船围攻澎湖据点。

当时荷兰的守军才不过900多人,而且由于时间原因只建造了简陋的防御工事,远不如欧洲已经遍地都是的棱堡。就这样,明军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打下来,甚至最后还让部分荷兰人乘船逃跑。

这场战役耗费17万两白银的军饷,在拥有绝对兵力优势的情况下还打得如此艰难,以至于连南居益自己都没好意思炫耀。

虽然荷兰船队给大明水师造成了如此大的震撼,但实际上刚才已经说了,荷兰在东亚的船只无论是从规模、大小还是火力上,跟荷兰在欧洲的主力都相去甚远。与荷兰在欧洲动辄上百艘战舰、数千门大炮相比,荷兰的东亚海军也就是个游击队的规模。

高务实维持这么庞大的两洋舰队是为什么?不就是为了防欧洲的海上强盗吗!难道还是为了区区日本?

既要规模,又要省钱,这摆在眼前的几十艘日本水军战船对于朱翊钧而言自然就不要白不要了,何况在他看来高务实对这些船应该的确没什么兴趣才对。

皇帝都如此不要脸了,周咏和宋应昌也无话可说,只能委婉表示说皇上已经把援朝平倭一战全权交给了高阁老,这些船如果要被水师征用,似乎应该先知会一下高阁老才是。

他们哪里知道朱翊钧只怕朝野反对,反而不怕高务实反对——这位发小的性格他是再熟悉不过了,只要自己有正当理由,他绝对不会小气。

“那好,既然众卿都不反对,朕马上会让司礼监拟旨将这件事告知经臣,让他来做权衡。”朱翊钧圆圆的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甚至看起来还有些得意。

----------

感谢书友“曹面子”的打赏支持,谢谢!

感谢书友“曹面子”、“keyng”的月票支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