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大明元辅 / 章节正文阅读

第282章 宫里宫外(圆一)触灵魂易,触利益难(二合一)(3 / 5)

作品:《大明元辅

当然,所谓树挪死人挪活,古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也想出了相应的办法。古人采用的办法就是宣扬“前朝气数已尽”。

现在我们认为前一个王朝是“气数已尽”,那么那个“家”就不能再掌管天下了,应该由新的“家”来掌管天下,大家应该拥戴新的“家”。

比如西周起兵伐商,大家都跑来拥戴西周,那就说明商朝气数已尽,新的天子产生了。

以上三点大致就是忠于“国”还是忠于“君”的三种主要矛盾。从中可以看出,这些矛盾如果激化,一般都是因为“天下”出现了巨大的动荡,而在大多数和平年代,这个矛盾是不存在的,两者也是统一的。

那么,如今的天下出现了动荡吗?还没有。既然没有,为什么黄止汀对朱翊钧谈不上忠诚呢?因为她的利益与高务实是一体的,而当朱翊钧现在可能要损害高务实的利益时,对于她而言,那就是“天下动荡”。

黄止汀是这样的态度,刘馨就更不必提,后者恐怕根本就不接受家天下的思想,她又怎么可能终于皇帝本人?

黄止汀刚才用以表达自己态度的话,是直接引用自孟子。但其实“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番话,偏偏是当今天下读书人都知道,但却很少有人敢说的——因为孟子在大明朝的地位……嗯,很有一番变化。

朱元章的出身大家都知道,后来他发达了,也开始读书。在看完孔子的书后,他对其他的儒家先贤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迫不及待地深读了孟子等一些其他儒家学派代表人物的书籍,以求获得治理国家的帮助和参考。

但是有一次在翻看了孟子的书后,朱元章却突然大怒,立即下旨要将孟子的牌位移出孔庙,说孟子不够资格配享孔庙。

原因很简单,就是他看到孟子的“对君不逊”的观点后难以容忍。《明史》记载,朱元章读《孟子》,看到“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句,怒道:“非臣子所宜言。”

余怒未消的朱元章还说:“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耶!”意思是:这个家伙要是活在当下,能逃脱惩罚吗?

孟子的思想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朱元章根本不能理解,因为他自己之前是个农民,好不容易才登上皇位,对于这个位置的珍惜程度比任何先前的皇帝都高。

谁曾想,好不容易做了皇帝,却发现自己在孟子口中竟然还比不上天下百姓。孟子将君主的地位降得这么低,把老百姓提得这么高,一时就让朱元章感到无比愤怒。

不过这件事的后续也很有意思,据说朱元章要把孟子牌位移出孔庙的旨意传下去之后,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大臣们既觉得好笑,也觉得气愤,于是他们就悄悄利用朱元章相信天命的缺点,在某一天晚上,告知朱元章说天空中的文曲星暗澹无光,绝无先例,恐怕是大凶之兆——就是说大明朝即将有大祸发生。

朱元章当然没有夜观天象的本事,因此听到此话之后马上联想:会不会是因为自己将孟子的牌位移出孔庙的原因?这一想,就觉得自己做得恐怕是有点过分了,所以为了躲避“大凶之兆”,忙不迭又下旨将孟子的牌位再次请进了孔庙。

但是,这个事还没完。过了二十年,朱元章仍然还记着这仇,又突然宣布要取缔《孟子》一书,将四书改成三书——不过很显然,这件事因为群臣激烈反对,最终也没干成。

朱元章只好退而求其次,你们都说书不能取缔,那给他删减删减总可以吧?

为此,他亲自上阵,把《孟子》删掉了85条,搞出一本《孟子节文》,而四书就从《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变成了《大学》、《论语》、《孟子节文》、《中庸》。

在老朱如此上心、特别关怀之下,《孟子》被删的章节主要有七类:

其一、不许说统治者及其官僚的坏话——“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梁惠王上]

其二、不许说统治者转移风气之责——“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一正君而国定矣。”[离娄下]

其三、不许说统治者应该实行仁政——“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诸侯有天下。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公孙丑上]

其四、不许说反对征兵征税和发动战争的话——“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古之为关也,将以御暴。今之为关也,将以为暴。”[尽心下]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溶于死。”[离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