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四章 自将磨洗认前朝(2 / 4)

作品:《诡秘武林:侠客挥犀录

只不过江闻有些疑惑,自己竟并未曾收到消息。身处悉檀寺中的平西王府早已被弘辩方丈命人监视,若不是凶徒点燃大火造乱,也不可能悄无声息地掳走骆霜儿,真不知这夜到底是如何躲过眼线,与妙宝法王潜伏会面的。

——看来平西王府除了明面上的这些,暗处也还有人马在行动。

这就是平西王府与江湖势力最大的区别了。江湖势力但凡有三两把刀枪,就恨不得统统放在台面上供人道声恭喜久仰,可平西王府哪怕埋下了千军万马,也能够佯装波澜不惊引人入彀。

因此江湖高手看似风光无限,若是真的傻乎乎单枪匹马杀进王府,结果恐怕不会比李行合那千刀万剐好上多少,哪怕侥幸逃脱,平西王府也有无穷多的手段能够对付其身边的人,最终就会像洪熙官那样家破人亡、众叛亲离。

江闻是个善于吸取经验教训的人,从广州城伊始,他就明显察觉在这龙潭虎穴里,想要独身闯关已经变得力有未逮,若是行事之余还要分身去照顾弟子故人,这便显得更加捉襟见肘,处处会面临窘境。

从近处着眼,如悉檀寺中的情况,如果他能多找几个高手暗中保护,那么就算平西王府的高手再怎么上蹿下跳,最后也不过是跳梁小丑。

再从远处瞰去,面对着愈加云谲波诡的江湖武林和天下大势,江闻自己也很难再坚持小而精的行事路线,但他打心底里,又不希望武夷派变成其他那些乌泱泱的江湖帮派,于是些许抉择思索萦绕一直在他的心里,直到如今渐渐才显露出了端倪。

“所以法王此番随我前来,想必是知道《华严大忏经录》在我身上吧。”

妙宝法王双手合十点头称是,对自己的目的没有做额外掩饰,但是这样做的态度却让江闻又放心了些。

平西王府找他联手,肯定会告诉他经录被自己随身携带。妙宝法王此番完全可以和平西王府联手,在这次的事件里火上浇油、落井下石一把

——要知道,多上这么一个武功令人不知深浅的藏地法王,江闻被人有心算无心,落败的概率无疑将大大增加。

可面对如此局势,妙宝法王显然是拒绝了平西王府投来的橄榄枝,在急难中选择站在江闻一侧扶危济困,乃至于从争斗中主动抽身,与江闻一同深入凶险万分的鸡足山阴救人。

这样的做法只会事倍功半,甚至让自己陷入更大的危险之中,因此就算他目的是为了经录而来,过程中也没有采取一丝见不得人、要挟索要的手段,足以表明年轻喇嘛带着的浓浓善意,这就让江闻无论如何也产生不了恶感。

“哎,江流儿施主,平西王府带来的消息不仅如此。他们还名言平西王府即将出兵康藏,欲以西番兵燹逼小僧就犯,然而众本就生平等,小僧焉能为千人性命而夺一人之生理,如今随你躲入山谷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他口中西番所指的就是康藏,妙宝法王告诉江闻,平西王府并不是上门单单好言相劝,他们向来用的是软硬兼施的手段,更在暗地里向妙宝法王表示,如果平西王府入滇平判、铲除异己的行为不顺利,很可能会选择向康藏用兵,如果再不乖乖配合,高原上恐怕会血流成河了。

云贵不宁则攻打青藏,这件事听起来匪夷所思,感觉平西王府像是失了智一样的操作。

妙宝法王对此没有解释更多,但江闻很清楚吴三桂这么做并不是在发疯。

早在顺治十六年,吴三桂来到云南后就有意图谋不轨,曾向洪承畴问“自固之策”,洪答:“不可使滇一日无事而已”,吴对此心领神会。

这两个王八蛋显然是把“养寇自重”的技术发扬光大了,吴三桂老狐狸也不像耿精忠那个傻小子,还需要江闻点播才能领悟妙计,因此早早就在物色周边的可用之“敌”。

早先的永历、李定国勉强可以算一个,但现在永历现已经被打到缅甸旅游去了,早就算不上心腹之敌,故而诚不足虑;而当地的丽江土知府木懿又是个聪明人,完全没有土皇帝该有的自觉,他在吴三桂来到当天“争先投诚”,次年被批准“仍袭土知府之职,管理原地方”,土人造反闹事也就无从谈起。

这两条路走不通,吴三桂就自然而然地把视线,投向了与云贵一线之隔的康藏之地。

所言“康”者系指边地,因此“康藏”一词可以用来泛指“藏”以外的边远地区,甚至也包括云南的藏族聚居区,这些地方与云南鸡犬相闻,居住区犬牙交互,一旦康藏出现什么变故,吴三桂自负“万里长城”,继续领兵镇守也就顺理成章了。

再阐发下去,江闻突然又想明白了为何妙宝法王会对明朝正朔的说法如此笃定不移。

要知道青藏高原纳入中原的统治版图,时间还得从元朝算起,由于那里地处偏僻自成一体,统治者便很聪明地利用了当地特殊的人文格局,委托藏密教派进行管理。

譬如妙宝法王头上这顶黑帽,就是当初明成祖皇帝与噶玛巴建立同盟的信物,类似于元朝皇帝与萨迦派(花教)建立的同盟,认可了噶玛噶举派(白教)的正统地位。

因此认可明庭就是证明自己,妙宝法王除非能得到清庭的再次加封,否则他们注定是斗不过新近崛起、得到蒙古主持的格鲁派(黄教)的。

自古藏地的政治格局与周边天竺、蒙古、中原、云贵息息相关,这也给了吴三桂挑拨战争的可乘之机。

早在明崇祯五年,因后金国的强势崛起,漠南的喀尔喀蒙古各部纷纷西迁。其中信奉白教的一部,跟随首领却图可汗“移牧”青海,打败了鞑靼蒙古土默特部,占据了整个青海。之后却图可汗就打算共同铲除黄教,夺取雪区的黄教寺产,在那年冬,却图可汗派他的儿子带着大队人马进入后藏,黄教扎什伦布寺岌岌可危。

为挽救格鲁派势力,黄教两大活佛领袖商定,派人远赴漠西,邀请信奉黄教的厄鲁特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固始可汗率兵来藏,以救黄教于不灭,但这一救便一发不可收拾,从扶危济困变成长驱直入,先是击杀却图可汗,最终于明崇祯十四年,固始可汗率兵入藏,于第二年春打败原本藏巴可汗的军队,擒杀丹迥旺波,也结束了藏地属于的噶玛噶举派白教的时代,让妙宝法王一系就此失势,只能移居于康藏边区。

有此情势在前,吴三桂此时如果声称康藏造反起兵前往,可谓是一石三鸟之事。

首先,黄教不会对白教的领地有所姑息。那里就算打成白地一片也不见得有什么损失,毕竟谁也说不清楚信奉白教的却图可汗当年清算黄教,背后到底是不是他自己一个人的意思。

其次清,庭不会下旨调解两边的争端。当年漠南的喀尔喀蒙古各部纷纷西迁,就是因为与后金不睦,而且时至今日他们也没有上书臣服清庭,清庭自然不会自讨没趣地号召“平息干戈”。

最后也重要的是,与康藏开战后戍边的功劳他吴三桂可以摘走,黑锅更有绝妙的人选可以背——譬如当代大理土知府木懿。

木懿这个人在吴三桂的眼中,属于绝对的脾气又臭又硬,脑子还狡猾无比。木懿明明怀有异心却迎风而倒,又在吴三桂入滇不肯交出权力,逼得老狐狸无从下口,只能先用盘外招软禁了他,企图令木家陷入群龙无首的境地。

联系前不久吴三桂诬陷木懿私通吐蕃,割让丽江的照可、你那等地,趁酒宴将他押赴省城囚禁,显然就是这一系列招数的先行铺垫,随后的动作更会是水到渠成毋庸置疑,真仗打起来,还能顺势将木懿砍了,彻底吞下丽江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