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我成了大明勋戚 / 章节正文阅读

154 钦点状元(二合一)(1 / 2)

作品:《我成了大明勋戚

正统十年乙丑科殿试阅卷充满了戏剧性,宦官指定的状元人选,却在焦灼之中得到了文官领袖决定性的一票,奠定了最终的胜局。

这一幕如果传了出去,不知会在文人士子群体中,掀起怎样的惊天骇浪。

史书上记载杨溥朴实正直、廉洁好静,并且个性恭敬谨慎。哪怕面对吏员小官,他也不会怠慢对方,始终保持着礼贤下士的尊重。

时人对于内阁“三杨”的评价,也是认为杨士奇有学者风度,杨荣有才干见识,唯独杨溥是高尚品德。

但恰恰过于君子风范,谨言慎行。导致杨溥晚年眼睁睁看着王振权势滔天,把控朝政,却没有站出来与之制衡。

在杨溥之后,内阁大臣皆因资历或者能力不足,完全无力抗衡宦官专权,基本都成了“纸糊阁老”。

直到明英宗第二段皇帝生涯开启,天顺朝时期的内阁大臣李贤站了出来,才正式从制度上确定了内阁首辅之位,继承了部分相权。

《明实录》云:事皆处分于(李)贤,首秉国钧!

不过正统朝时期虽然没有在制度上面,明确首辅、次辅、群辅之分。但在权势地位上,还是有了首辅之实。

比如杨士奇就被官员称其为“四朝耆臣,二圣元辅”

元辅一词,有着宰相的蕴意,也暗示着他内阁首辅之尊。

杨溥的最后定调,在殿试阅卷潜规则中,达成了一致通过。却依然让很多读卷官感到无法理解,其中同为阁臣的曹鼐犹为甚之。

曹鼐就是在杨溥去世之后,继承内阁首辅之位的阁臣,并且他还是杨溥一手培养出来的。

宦官王振专权的迹象,其实早在正统初年就已经显露了。他利用司礼监秉笔太监的“批红”权大肆干政,同时在暗地里面笼络亲信,培植党羽。

只不过当时王振的擅权,引发了太皇太后张氏的警觉,准备下令把他给处死。

结果就是小皇帝朱祁镇的跪地求情,以及内阁“三杨”帮着说好话,才法外开恩赦免了王振的死罪。

至于“三杨”为何帮王振求情的原因也很简单,他们当时属于政治上的“同盟”,共同执掌朝权压制了皇权。

想要完美做到这一点,宫中内官里面必须得有自己人,谁还能比王振获得皇帝青睐?

只是养虎终为患,正统七年太皇太后张氏崩,从此朝廷之上再无能压制王振之人。

当年他就嚣张至极的把明太祖悬挂于宫门上,那块“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的铁牌取下,来向文武百官展现自己的权势跟威严。

此时杨荣已经去世,剩余的杨士奇跟杨溥也不是傻子,王振动作都这么明显了,摆明了日后不会跟文官集团是同路人。

百盟书

估计王振心中想法也差不多,宦官跟文官斗了上千年,什么时候咱家与你们是自己人了?

并且明朝宦官权利说穿了,不过是皇权的延伸,如今自己没了太皇太后的紧箍咒,还傻了吧唧的跟你们一起压制皇权?

当然是弃暗投明,与自己心爱的学生朱祁镇联合起来,共同执掌朝局,开创一段太平盛世,在史书上名垂千古啦。

鉴于此等形势,“二杨”就如同现在胡濙的想法一样,开始布局自己年迈退下来后对付王振的力量。

曹鼐就是杨溥选中之人,从中进士那一刻就开始全力扶植,一步步的走到了内阁权利中枢。

其实不单单是曹鼐,更下一任内阁首辅陈循,同样也是杨士奇挑中的新生力量,甚至他还是杨士奇的族外甥!

可以说明朝极其完善的科举制度,除了为文官集团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力军外,也滋生了无数利益小团体。

再加上座师门生、同乡同年等等官场结党手段,小团体就变成了大团体。

明朝前期还好,明太祖明成祖比较生猛,依靠类似于白色恐怖的手段,杀的人头滚滚硬是压制住了文官集团膨胀的野心。

另外还有个勋戚集团的存在,也让文官集团不敢太过于放肆。

到了正统朝土木堡之变后,勋戚集团完犊子了,没有了制衡力量。

宦官集团说实话,出现个诸如王振、刘瑾、魏忠贤这样的权阉,依靠着厂卫特务机构,还能掰掰手腕。

一旦缺少了顶级领头人物,不管在体量还是质量,没有科举制度的后备人才加持,与文官集团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对手,最多争一时之瑜亮。

其他势力就更不用看了,宗室皇帝自己都信不过,当猪在养。武将脊梁被打断了,后世知名如戚继光这等千古名将,在张居正面前不过门下走狗尔。

到了最后文官集团茫然四顾,真是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既然没有了同等势力的对手,那就回顾初心,继续与皇帝斗……

所以就出现了嘉靖、万历两朝各种奇葩事件,斗到最后皇帝也认怂了,干脆消极怠工,老子怕了你不上朝总行了吧?

说实话,这也不行……

文官集团经历过这么多轮战斗,各种利益团体早就成型收不住手了,只能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既然没有了对手,那就跟自己斗!

于是分裂成齐党、浙党、闽党、东林党等等派系,开始乱斗不休,这就是明朝最后党争的本质。

就这么斗着斗着,把大明斗亡国了,皇帝斗上吊了,完美收官……

曹鼐身为“三杨”培养的文官战斗人员,有气魄、有胆量,敢于跟王振硬刚。

但是资历太浅、城府不深,严重缺乏斗争经验,导致他根本就不是权阉王振的对手。

这点在殿试之后也显露出来了,读卷官审阅试卷一结束,他就按捺不住来到了杨溥面前问道。

“元辅,你为何要推选沈忆宸的试卷,他可是阉党中人!”

望着曹鼐这番沉不住气的模样,杨溥内心之中有些失望,这恰恰就是他选定沈忆宸的原因。

“沈忆宸真的是阉党中人吗?”

杨溥叹了口气反问了一句,到底谁给沈忆宸定性了?

“不是阉党中人,那为何王振会出手相助干预阅卷?”

为官多年,曹鼐对于王振性格也是有所了解,这人喜好结党营私提拔自己人上位。

相反对于那些稍有不服,甚至与之分庭抗礼的朝臣,王振便会立即用上雷霆手段打击,绝不留情。

沈忆宸如若不是阉党中人,怎么可能得到王振的相助,答案还不够明显吗?

“王振为何会出手干预阅卷老夫不知,但沈忆宸绝对不是阉党中人。”

“如果是的话,这场殿试王振会更早出手,甚至怂恿陛下当堂钦点。”

昨日殿试之上王振与朱祁镇的对话,杨溥隐约也听到了点。

杨溥好歹也与王振打了多年交道,早年间甚至能算是政治同盟,他肯定是比曹鼐要了解对方。

王振近几年权势滔天,行事风格几乎处于肆无忌惮的状态,沈忆宸要真是阉党中人内定状元,早就从各方面施压读卷官阅卷,哪会出现什么八比八的平局。

另外圣上殿试好奇沈忆宸文章,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钦点好机会,王振却没有利用,而是选择了劝说。

基于这两点,杨溥几乎可以百分百肯定,沈忆宸背后与王振并没有达成利益共识。

不得不说姜还是老的辣,哪怕王振派司礼监太监,公开助力沈忆宸,想要打造同道中人的既成事实。

却依然没有逃过杨溥的眼睛,直接看穿了背后的本质。

“就算沈忆宸不是阉党中人,那也与王振关系匪浅,元辅为何还要冒这般风险?”

“不如共同推选杨鸿泽问鼎魁首,他乃胡大人门生,为人赤诚,心怀文人大义!”

说实话,曹鼐还是有些无法理解杨溥的举动,与其冒着没必要的风险,不如让自己人上位更好?

却没想到杨溥听到后摇了摇头回道:“万钟(曹鼐字),你错了。”

“我错了?”

这下曹鼐更惊讶了,自己何错之有?

“你好好想想,既然沈忆宸没有跟王振达成共识,为何王振还要选择相助于他?”

“因为沈忆宸……”

曹鼐下意识的想要说出理由,话到一半的时候,突然顿悟了!

见到曹鼐不说话,杨溥点了点头补充道:“那是因为王振看到了沈忆宸的潜力,认为此子非池中之物,所以才会示好。”

“这种人才,压是压不住的。如若今日我们选择刻意打压,那么来日就算他不投靠阉党,也会站在我们的对立面。”

“你是期望未来多一个盟友,还是多一个敌人?”

说到这里,杨溥脑海中回忆起殿试上,初见沈忆宸文章的震撼。

那份胸怀大道、低调沉稳实属罕见,前途定然不可估量。

王振今日干预阅卷的助攻,更是让杨溥坚定了自己内心想法,才会力排众议推选沈忆宸。

就连一区区举人宦官,都有如此魄力拉拢,自己身为内阁首辅,难道还不如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