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我成了大明勋戚 / 章节正文阅读

174 论迹不论心 (二合一)(3 / 4)

作品:《我成了大明勋戚

“沈修撰这是要打算继续修《寰宇通志》?”

听到沈忆宸这话,赵然元有些惊讶。

要知道从翰林院调入东阁进修历练,几乎等同于换了一个部门,之前的工作自然就可以放下了。

实在责任心比较强,打算有始有终也可以,但也得看是什么工作。

《寰宇通志》这本书,别说是在翰林院出名的天坑,就连宫中书吏都如雷贯耳。毕竟大明的历史上,因为修书导致翰林院被革职流放的案例,还真没几个。

赵然元简直无法想象,沈忆宸这种三元及第的状元公,会被安排填《寰宇通志》这个坑。

问题是填了也就罢了,如今可以名正言顺的脱离苦海,他还打算继续跳进去?

“对啊,反正也没事做,就继续修书吧。”

沈忆宸现在已经把修书,给当做一项磨练心性的工作,就跟其他人选择练字作画差不多。

而且在他的心中,并不认为《寰宇通志》这种地理志是什么天坑,相反这类工科书籍的重要性,在沈忆宸看来要远超诠释四书五经的“圣贤书”。

如果自己现在撒手不管的话,《寰宇通志》这本书,至少也得等到下一届新科翰林入馆,才会有人接手。

并且没有超越时代的知识储备,《寰宇通志》成书质量也很难保证,沈忆宸没办法放弃。

“沈修撰,《寰宇通志》这本书不好修,您要不再考虑一下?”

赵然元好心提醒了一句,今天沈忆宸要是选择继续接手的话,以后想要再甩手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

听到这话,沈忆宸笑道:“正是因为不好修,所有我才不能放手。”

“下官佩服,这就去翰林院!”

赵然元很庄重的朝着沈忆宸行了一礼,这种无私付出的高义之举,只有文人才能理解。

东阁距离翰林院并不远,或者说内阁跟翰林院原本是个整体,正统七年翰林院重修后才被分割开,所以赵然元很快就来到了翰林院的典簿厅。

此时翰林院典簿厅内,侍读学士倪谦正在与吏员曹轩,交接着修书《寰宇通志》的工作。

如今沈忆宸入东阁进修历练,是肯定不会再继续修书的工作了,而《寰宇通志》编写难度甚高,其他新晋翰林接手难度很大。只有自己暂时接替过来,日后再寻一博学之士继续了。

“内翰学士,沈修撰这段时间编纂的底稿俱在此,还望您查验。”

曹轩捧着一叠底稿递到了倪谦面前,语气有些失落低沉。

之前与沈忆宸短短一个多月的共事经历,可以说是曹轩来到翰林院十来年,最轻松舒畅的一段时光。

这种轻松并不是说工作量少,相反沈忆宸废弃忘食修书,自己在旁边打下手要忙了许多。

而是一种精神上的放松,与沈忆宸相处,曹轩不用担心自己一句话失言就被责罚,也不用小心翼翼伺候着,害怕出现逾矩的地方。

如今沈忆宸高升入东阁学习,曹轩是由衷为他高兴,以后朝堂中定会出现一位好官。同时心中也万分失落不舍,这一辈子可能再也遇不到像沈忆宸这般的翰林官了。

“这么多?”

看着眼前厚厚一叠底稿,倪谦有些惊讶。

前一批翰林修《寰宇通志》数年,靠着“模仿”前宋的书籍,才磨磨蹭蹭的交出了一份初版。

现在沈忆宸修书不过才月余,就能写这么多了?

带着这份疑惑跟怀疑,倪谦翻阅起眼前这份底稿。还没有仔细阅读其中内容,当那一手端正拘恭、雍容矩度的字,浮现在倪谦眼前的时候,他就明白自己怀疑是多余的了。

非至诚用心,是不会把底稿写的如此干净整齐的。

带着这份震撼,倪谦一页页的翻阅着沈忆宸修书底稿,那些对于大明万里江山的描述,仿佛栩栩如生跃然与纸上。

甚至就连地势堪舆图,沈忆宸都画了很多副作为文字补充,地图精细程度同样远超同类书籍!

倪谦在翰林院呆了二十多年,从二十出头风华正茂的少年,到如今年近五十踏入了垂暮之年。见证过数代翰林官修书,也见识过无数历朝历代的地理志。

他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沈忆宸这份《寰宇通志》底稿的水准,堪称历朝历代前三!

“晚辈论迹不论心,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不知为何倪谦的脑海中,突然浮现出一个多月前,沈忆宸站在典簿厅前说的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