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五代十国往事 / 章节正文阅读

第148章 昭宗幸华州(3 / 4)

作品:《五代十国往事

首都,国之根本;迁都,则根本动摇。不到万不得已,天子是不会轻言迁都的。

“安史之乱”,玄宗李隆基驾幸蜀地;黄巢犯京师,僖宗驾幸蜀地;李煴篡位,僖宗驾幸兴元……都不曾讨论迁都,而今只是一个李茂贞,就要讨论迁都?还什么首都原本就是要随时更换的?你读过史书吗你?自古以来,除非改朝换代,一共才迁了几次?

昭宗既愤怒又失望,根本就没搭理朱朴(不报),连个“阅”字都省了。

寄人篱下,必仰人鼻息。

文武百官客居华州,都对主人韩建唯唯诺诺,不知韩建之喜恶,个个噤若寒蝉,唯恐哪句话会给自己招惹杀身之祸。大家心照不宣,逐渐形成了一种默契:凡事都要先请示韩建。

虽然韩建没有逼迫中央流亡政府,但经过之前的无数次教训之后,政府官员全都十分乖巧(不乖巧的早就被淘汰了),韩建无需废话,就已经控制了朝政。

昭宗的政治手腕还是有的,于是变被动为主动,捅破这层窗户纸,直接下诏,命令韩建参与中央的决策。给韩建挖坑。

韩建上疏坚辞,避开了万劫不复的深坑。

这多亏了韩建身边的一个大谋士,李巨川。

李巨川,中唐宰相李逢吉的侄曾孙。僖宗朝进士,恰逢黄巢作乱,于是逃离京师,投奔了河中王重荣,王重荣讨黄巢的全部书檄奏请,皆出自李巨川之手,其思路敏捷、条理清晰,令人称赞;

王重荣死后,李巨川被贬到兴元府,节度使杨守亮喜出望外,大呼“天赐我也”,于是也重用李巨川;

“倒杨运动”中,杨守亮等人被韩建所擒,李巨川也披枷带镣,准备一同押往长安处决。李巨川在树叶上题字,求韩建饶命。区区几个字就将韩建深深打动,于是将他留在身边,继续当谋士。从此,李巨川成为韩建的重要智囊。

韩建之所以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且在事后还能躲过一劫,没蹈李茂贞、王行瑜的覆辙,完全是李巨川的指点。

李巨川对韩建千叮咛、万嘱咐,千万不要直接干涉朝政!比如,不能对朝政发表任何观点,不做任何表态,更不能进入中央,参与、旁听中央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