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五代十国往事 / 章节正文阅读

第494章 装孙子的儿子2(3 / 4)

作品:《五代十国往事

正巧,定州王都向契丹表示归附,请求支援。于是,耶律德光就派大将秃馁(突里铁剌)、荝剌(查剌)南下赴援。

契丹援军先胜而后败,秃馁被杀,荝剌等被俘,援军几乎全军覆没。事在前文。

这一仗对耶律德光的打击非常巨大,不仅仅是损失了精兵良将,更主要的是,他原本是要通过一场对外战争来转移国内矛盾,通过一场胜仗实现皇权的巩固,摆脱母后的操纵。然而全军覆没的结局使得他在国内的局面更加被动。偷鸡不成蚀把米。

被俘的这位荝剌,是契丹的高级将领,起码是纵队司令级别的(都统),所以契丹多次派出使节,言辞卑微,恳请后唐放人。

在双方使节来往的记载上,发生了非常有趣的一幕:

后唐说契丹卑微认怂,求爷爷告奶奶,咱们明宗皇帝威武霸气,斩杀其使节,拒绝回复国书,“斩使不报”;

而契丹的史料却说是后唐不停地派来使节,请求和解,而且表现出了对契丹的明显畏惧,于是,契丹班师了……

总之,都在往自己脸上贴金。大国总是要面子的。我们合理地分析一下,双方说的基本都属实,但都夸大了对自己有利的一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美化。我们综合各方史料,试着还原真相:

后唐惨胜,收复了定州,赶走了契丹援军,达成了战略目标,没有必要将战争扩大,有意愿跟契丹和解;契丹损失惨重,因定州已经被后唐占领,也就因此失去了继续与后唐作战的理由。双方都有和解的意愿,只是在和解的条件上讨价还价。

个人认为,明宗拒绝归还俘虏是真的,但“斩使不报”既不符合国际规范,也不太符合逻辑。书写这段历史的,是宋朝的史官,当时大宋正与契丹交恶,史官们只好通过文字来意淫一下,幻想着中原帝王曾经是那么NB,“斩使不报”,多给力,就问他这瓜保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