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蜀汉之庄稼汉 / 章节正文阅读

第0843章 改制(3 / 3)

作品:《蜀汉之庄稼汉

“你才疯了!我有说过是私自任命?”

冯永没好气地瞪了一眼这个不信任自己的婆娘。

“不是私自任命?那就是说丞相同意了?”

张星忆咬了咬手指头,面露难色,“这也不应该啊!如此一来,只怕会失天下士子之望。”

就算天下再怎么乱,察举制仍是最主要的选官方式。

魏国的九品中正制,说白了也是从察举制脱胎而来,只不过举荐的权力被世家大族掌握,而不是掌握在朝廷手里而已。

后世对大汉的察举选官制印象大约就止于举孝廉,但实际上,大汉的察举选士制科目已经非常完善了。

影响最大的举孝廉,孝是指孝敬父母;廉是指清廉勤政。

举茂才,是指民间有特别才能的人;

察廉,也就是提拔底层小吏,与孝廉中的“廉”不一样,孝廉的廉指的是廉官;

光禄四行,举质朴、敦厚、逊让、有行者;

贤良方正,即能直言极谏者;

贤良文学,品德与文才兼备,又有良好的经学底蕴;

剩下的,还有孝悌力田、明经、明法、明阴阳灾异、勇猛知兵法等科目。

更重要的是,结合察举制度,养士制度也规范化,即开太学。

正是这种比较完善的选官制度,造就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大汉官吏,为开创大汉的强盛打下坚实基础。

但察举制度有一个根本弊端,那就是选才标准不够明确,选才之人的个人喜好对结果有决定性影响。

随着世家的兴起,在掌握权势的同时,也逐渐垄断了智力资源,这种制度就成为世家大族巩固自己地位的工具。

九品中正制,就是这种历史趋势的明确化。

“那就想办法不要让他们失望嘛!”

冯永轻描淡写地说道。

“说得轻巧,你这么一弄,天下人都知道你是打算不给别的士子活路了,你让别人怎么想?”

张星忆白了他一眼。

“让他们参与进来不就得了?能者上,不能者下,公平竞争!”

冯君侯早有准备,从怀里掏出几张纸,抖了抖,“只要他们能通过考试,同样也可以入仕啊!”

“考试?”

“就是考课。”

其实在大汉当官,有时候也需要考试。

比如说孝文皇帝就“对策者百人,唯(晁)错为高第”。

到了光武皇帝就更加明确,正式施行授试以职,即进行文字方面的测试。

但总的来说,考课还是辅助形式,不占主要地位,主要还是靠举荐。

张星忆劈手就夺过去,匆匆一看,眉头不禁一挑:“这不就是你前段时间你让我弄的东西?”

前段时间,冯永让张星忆联系秘书处,把校尉府以及凉州的一些资料整理出来。

张星忆也没有多想,只当他是为进军凉州做准备,没想到却是用在了这里。

“只是一部分,还有一些题目是从朝廷这些年整理出来的典籍挑出来的,当然,南乡的算学也不能少……”

张星忆倒吸了一口凉气,抬头看向冯永:“光是南乡算学,没去过南乡的士子,只怕就没几个人能通过。”

南乡算学,天下第一,这真不是吹牛!

只要是能顺利呆在学堂三年的学生,基本上个个都顶得上以前的算学大师。

因为呆不了三年的,基本都已经被淘汰,提前出去为大汉添砖加瓦了。

“那他们有什么脸在我底下入仕?”

冯君侯抬抬下巴,一脸的不屑,“光是乡里出人铺个路啥的,他们连钱粮都算不清,要来干嘛?”

连亭长都能随口说出三八二十四的时代,你身为一个主官,连乘法口诀都不知道,有什么脸呆在这个位置?

就连大汉丞相都自己亲自校对钱粮呢!

张星忆的心忽然剧烈跳动起来,天生的政治天赋让她本能就觉得这个事情有哪里不对!

“这个事……是要做成例,还是仅在校尉府内推行?”

校尉府内推行的许多事情,是以前不曾有的。

当然,以自家阿郎的话来说,那就是校尉府所遇之事,所司之事,与以往大为不同,故试行新政。

要是仅在校尉府内推行,那都好说。

但是,现在阿郎是什么身份?

凉州刺史!

而且还是即将实领的凉州刺史!

说句不好听的,大汉二州之地,凉州占其一半!

真要做成例……

张星忆终于明白哪里不对劲了,她猛地抓住冯永的手,用微微颤抖地声音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