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七章 统治根基(2 / 4)

作品:《老子就是要当皇帝

绝大部分普通人,还是希望能够安安稳稳过日子的,如果日子能够过的稍微好一些,那么就更好了。

而大楚帝国的一系列对内对外政策,其实都是围绕着让人们不愿意造反这一目标而推动。

制定统一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扶持农业发展等等,并不是大楚帝国的高层官员们真的关系这些泥腿子的死活……人家是高高在上的新权贵,怎么可能真的关心这些泥腿子的死活。

两者都不是一类人!

帝国的权贵阶层们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目标很简单的,让农民们能活下去,甚至吃好喝好住好穿好,这样就不会出现大规模的流民甚至起义军。

明王朝是怎么灭亡的?表面上是楚军推翻的,但实际上在楚军崛起之前,明王朝就已经千疮百孔了,西北区域的各路义军都快要把明王朝的根都给刨了……哪怕是没有楚军,按照当年的情况,陕西起义军最后也能把崇祯逼死在煤山上。

这些教训,大楚帝国高层们可是看的清清楚楚,所以大楚帝国的高层对流民以及潜在的起义军是极为警惕,所以才会有一旦某个地方受灾后,帝国就会迫不及待的搞各种赈济救灾,甚至把灾民一股脑转移到其他地方搞移民。

就是为了避免大规模流民的出

现,进而避免起义军的出现。

过去二十多年来,大楚帝国不遗余力的发展农业,改善农民们的生活状况,也算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至少在大楚帝国里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饥荒,更没有产生过大规模流民。

因此在农民问题上,大楚帝国做的还是比较成功的。

当然也不是没有代价,比如前明时期各种牛逼的地主士绅阶层被打压的几乎灭绝了,尤其是早期那些年,大楚帝国各地方的官府,三天两头就找借口对治下地主玩抄家灭族……其中用的最多的借口就是偷税漏税了。

而残存下来的少量地主们,也是在这个过程里被迫放弃大量的土地,转移到了工商业上面来,继而演变为了大楚帝国的新工商阶层的一部分。

所以严格上来说,大楚帝国治下,如今已经没有了拥有大量土地的地主阶层,顶多就是有一些小地主,富农而已。

而这些消失的地主阶层,他们的利益并没有消失,而是被转移到了农民身上。

诸多政策下来,才有了大楚帝国如今广大农民们的良好生活水平,虽然不至于完全摆脱贫困,甚至相当多的农民家庭都做不到常年吃饱饭,但是依旧要比任何一个传统封建王朝时期好要的多。

并且后续还会有一系列的政策推进,明年开始就会展开第六期农业发展计划。

农民这个基本盘,大楚帝国是抓的非常牢固的。

而新工商业阶层就不用说了,完全是得以大楚帝国的诸多扶持政策,重视工商业才能够发展的起来,他们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是和大楚帝国里的官僚阶层是同一批人。

没钱你读什么书?考什么大学?没上大学当什么官?

大楚帝国的中高等教育,收费可是很昂贵的。

至于阶层流动性问题,也不是问题,因为大楚帝国的教育体系里还有专门面向贫寒天才子弟的奖学金政策,只要你有足够的能力,完全可以一路免费读书然后从政从商,融入到大楚帝国的利益群体当中。

也就是说,可以持续的把底层里的人才吸纳到统治阶层当中。

没有泥腿子里的人才带头,一群书都没读过几天的泥腿子想要造反也造不成啊!

所以说,泥腿子里的人才,新兴工商业群体,官僚群体,他们其实是同一个批人。

属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

这种情况下,虽然会有利益冲突,但那都是内部矛盾,只要妥善协调处理,那么就不会出现什么问题。

农民,新型工商阶层,官僚阶层,再加上一个其实人数极少,看似影响大,但实际没啥影响的权贵阶层,一起构成了大楚帝国里的各方利益群体。

然而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大楚帝国里却是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利益群体: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