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四章 印度贱民在非洲(2 / 4)

作品:《老子就是要当皇帝

很简单,楚军的榴弹弹壳直接用钢材生产的。

你说土着也用钢材生产,哪怕只是低碳钢……这材料的来源也不好解决,只能手工锻打的方式来获得原料,这价格可贵了去。

就算有了原料,然后还有一个更加关键的问题:你打算怎么加工这些钢材?

钢材的加工可不容易。

这些困难都结合起来后,导致了很多土着国家明明知道大楚帝国的榴弹炮,也有样品,但是就是没办法彷制……或者只能少量彷制,根本无法形成大规模生产并应用于战场上。

军工产品嘛……你得考虑价格!

用熟练工匠花费漫长的时间,手工生产钢制榴弹,先不提质量问题,光是成本就是难以忍受的。

因此这些土着国家们尝试一番后,基本都会放弃,然后转头去搞铁制榴弹……这玩意虽然爆炸后威力不怎么样,有效射程也短,但是好歹在他们的技术范围之内,威力不足也可以通过加大口径来弥补缺点,就和最开始的楚军一样。

楚军在统一战争中前期,使用的可都是清一色的大口径臼炮,走的是威力不足口径来凑的路子。

如今这些欧洲国家们也这么干,不过这些早期臼炮在野战中不太好用。

楚军当年的臼炮体系,一般都是用来攻城的,基本没在野战中大规模使用……不是没尝试过,而是尝试过了,但是结果不如人意甚至很悲催,所以才会放弃把早期的榴弹用于野战。

目前,欧洲人就只能依靠射程只有几百米的野战炮,再加上射程更进,威力也不咋地的一些臼炮对抗楚军的炮兵部队。

如此在楚军的火炮体系面前自然也就不堪一击了。

毕竟楚军有着极大的火炮射程优势,人家楚军炮兵又不傻,可不会在三四百米范围内和你对轰,而是躲在千米外开炮。

这种情况在东北非地区的几场中小规模的战斗力体现的尤为明显,海军陆战队的炮兵们,都是在千米外开火,利用射程上的巨大优势来获得战术上的优势,而战术上的优势积累之后就变成了战略优势。

然后那些欧洲殖民军队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单方面挨打了……然后尝试进行调整,不管是反击还是撤退,最终都会落入下风。

一场败,场场败,最终溃败就在东北非地区里上演了……甚至这种溃败都传染到了隔壁当地的土着那边。

楚军由北向南,沿着海边向推进的时候,沿途的一些当地土着都会主动放弃城市,不敢进行任何的阻拦!

楚军太吓人了!

不仅仅是海面上的那支庞大的让人绝望,高呼魔鬼的舰队让人恐惧不已,楚军的上岸作战的地面作战部队也让人绝望。

对于当地土着们的主动溃逃,然后把一些港口城市拱手相让,楚军方面自然也不会客气,干脆把东北非的沿海地区都一口气拿下来了,并控制了所有沿海港口城市,进而完成了对东北非沿海地区的全面实际控制。

只不过后续还需要继续南下东非沿海地区,但是又需要控制后方的东北非等地区,地面兵力已经有些不足了。

为了缓解征战非洲地区的兵力不足的问题,楚军从印度调来了两千多名印度军队的士兵,并组成了印度军团第三团。

之所以调动印度军团这支仆从军,倒不是看重他们的战斗力有多强,纯粹是因为便宜。

调用正规军的话成本太大,而且伤亡风险也比较大,要知道这年头的非洲可不是什么好地方,楚军第一阶段在非洲的战斗力,战斗伤亡没多少,但是非战斗伤亡却是达到了两百多人。

这让楚军在后续的兵力调动里就显得更加谨慎了。

仗还是要打的,但是不能什么事都需要正规军来,同时这地方也没什么楚国人的移民,更没什么民兵,因此楚军需要一支廉价的,不怕伤亡的仆从军来辅助他们进行作战。

印度军团,承担的就是这个责任,同时这也是当年成立印度军团的主要目的。

如果不是想要搞一批炮灰部队,楚军干嘛要搞什么印度军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