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二章 时代的差距(2 / 4)

作品:《老子就是要当皇帝

而楚军也的确是这么干的。

第二天的时候,第十八师的部分兵力陆续抵达。

第三天,工兵部队和辎重等部队也大多抵达,此时阿斯特拉罕的东岸,汇集了差不多一万两千多人的楚军。

同时还有八千多人的楚军分兵北上,沿着伏尔加河东岸朝着察里津而去,肃清沿途伏尔加河上的俄军据点,为后续主力北上开辟前景通道。

从这其实也能够看的出来楚军在这一场战役里的前期主要战略目标,那就是沿着伏尔加河一路北上,占据沿途城市,控制伏尔加河中下游流域,并在控制这一区域后继续往西抵达顿河流域,并占领顿河出海口。

这是大楚帝国发起西征的前期战略规划,军事行动主要集中在东欧平原的南部地区,围绕着伏尔加河中下游,顿河流域,依托这两条河流进行后续的军事行动。

当然了也会顺带占领控制南部临近高加索山脉的平原地区。

在这前期的战略规划里,其实乌拉尔山脉里的几个重要战略城市,比如叶卡捷琳堡等地区楚军甚至暂时都没计划去攻打,甚至俄罗斯人的首都莫斯科并不是楚军的前期主要目标,

楚军的主要战略目标,是东欧平原的南部地区,包括其中的几个重要战略节点,首当其冲的就是阿斯特拉罕,这地方为什么重要?因为这地方是伏尔加河的入海口。

再过来就是察里津,也就是后世的伏尔加格勒,这里是伏尔加河距离顿河距离最近的地方,在这个地方,两条河流的距离只有区区四五十公里而已,后世的俄罗斯人就是在这一段上修建了一条运河,连通了伏尔加河以及顿河,进而把里海和黑海给联系起来。

楚军要想顺利抵达顿河流域,并且在运输上节省麻烦,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占领这里,然后在这里通过陆地运输,连接伏尔加河和顿河。

最后一个战略节点,则是顿河出海口罗斯托夫,当然这地方目前还没有什么城市,但是并不妨碍楚国人看上这里,理由很简单,这里是顿河的出海口,占领这里并修建一个港口的话,那么大楚帝国就能够获得一个黑海的港口,而且这个港口还有顿河连通伏尔加附近,通过一段四五十公里的陆地通道,就能够连接到伏尔加河,伏尔加河再连通里海,然后再连接到里海港口城市西海城。

如此,就能够通过连接上大楚帝国的西部战略重镇西海城,可以方便的获得来自国内的大量人员以及物资。

而不用在陆地上一路通过马车奔波上千公里的直线距离进行人员以及物资的运输。

这对于后勤需求庞大的楚军而言具有巨大的战略意义。

至少在铁路网继续往西建设,一路修到黑海之前,这条通道的重要性不可取代。

而铁路网的建设虽然速度很快,当大军开始西进的时候,后方的陆军工程兵们已经和大楚帝国铁路总公司中亚铁路分公司联手,开始从西海城里往西修建铁路,按照规划是从西海城一路往西修建,先修到阿斯特拉罕,再继续往西修到罗斯托夫,也就是一路修到黑海海边去。

然而铁路建设是需要时间的,哪怕目前修建的也只是一条单线,要求不算高的战备铁路,但这好歹也是一条一千多公里的铁路线呢,修建所需要的时间依旧需要两三年甚至更久一些。

毕竟在这地方修铁路,各种物资都需要从本土腹地千里迢迢运输过来,最近的物资供应地也是在距离西海城一千多公里外的两河省土耳城呢。

整体的施工难度以及成本其实都非常高昂。

如果不是为了东欧粮食开发计划这么一个事关未来国运的战略计划,铁路总公司方面都不会在如今这个时候就在这里修建铁路,成本昂贵,而运营收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前期里除了军方,估计都没人用这条铁路!

亏本修铁路并运营,这事哪怕是对于铁路总公司这种纯政策性的铁路公司而言,也是负担很大的。

但是还不能不搞,毕竟有了铁路才能够谈得上便捷的交通运输,这才有大规模的移民以及物资运输。

这有了移民和物资,才能够在当地大规模建设开荒,并开发大面积的高规格农田,产出大量的粮食。

这有了铁路,也才能够把当地产出的大量粮食往东运输,接任满足帝国的庞大粮食需求。

所以,尽管目前来看这条铁路成本昂贵,后续估计很多年里都还会运营亏本,但是依旧得修。

有意思的是,这条铁路虽然有了起点,也拟定了终点站的大概方位,也有了大概的路线走向,但是沿途走向该怎么搞,沿途站点该怎么设置,甚至途中会遇到多少河流,高山,需要架设多少桥梁等等,这些东西铁路总公司方面都是不知道的……

因为制定这条西罗铁路的时候,西海城以西的大片区域都还在俄罗斯人的控制中呢,楚国人也没有对这些区域进行详细的地理勘测,只是大概知道这片地方都是平原,土地很肥沃……

因此后续的具体路线走向等细节问题,还需要一边修一边勘测!

这种情况在铁路建设里也算得上是奇葩了……但是这么奇葩的事情大楚帝国也不是第一次搞了。

之前楚国人在美洲修建北美东西大铁路的时候,就是这么搞的,一边修一边勘测……因为早期的时候楚国人对北美洲腹地,尤其是中部以及东部地区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