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小说 / 神洲异事录 / 章节正文阅读

第四十章生怀利刃(2 / 2)

作品:《神洲异事录

徐恪看了舒恨天一眼,不禁摇头苦笑。

原来,这杨俭祥竟然将他徐恪当成了是昔日杨宅纵火一案的行凶之人。

徐恪走上前去,将躺在地上的杨俭祥缓缓扶起身,又找来一张椅子,命他坐下。

杨俭祥恨恨地看着徐恪,见对方已知晓自己来意,尚能如此以礼相待,心中不禁有些意外,然面色仍是悲愤交加之状。他径直坐下之后,昂着头,索性不看徐恪,只是冷哼了一声。

舒恨天小眼一瞪,便欲发作。徐恪忙朝他挥了挥手,让他不要多言。

徐恪自己也取了一张紫藤椅,在杨俭祥对面落座。他看着杨俭祥满面风霜的模样,心中顿起一股同情与怜惜,暗道此人能从那一场大火中逃生已是万分的幸运,但他虽得幸存,却痛失亲人,这滋味想必也不好受。

他并没有急着去问杨俭祥,而是暗自思索。

看来,杨家昔日的那一场大火,必是人为无疑,只是当时的杭州知府洪文堂因害怕青衣卫派人追查,是以并未深查起火之缘由便匆匆结案,推说是杨家下人生火做饭时处置不慎而引发大火。

然而,作为杨家火宅的唯一幸存者杨俭祥,必是不相信官府的布告。他亲历了那一场大火,自是比谁都清楚,若非有人故意纵火,断不会引发如此猛烈的大火,以至合府上下几乎无人幸免。

想必那杨俭祥于火宅之后,定会在暗中全力查探纵火元凶。听闻杨文庸这一生行善积德,平日里待人接物随和谦顺,应是极少有仇家。这杨俭祥查着查着,自然就查到了他二弟杨俭和的头上。

可他二弟平素也一向与人为善,几乎没得罪过人,唯一的不善之举,杨俭祥不难查到,便是趁着自己酒醉,将瞎子胡同里的王香梅强抢入宅逼之为妾。

于是,杨俭祥就将查案的对象,限定在了与王仁安父女俩亲近之人的身上。

依照杨俭祥的揣测,因二弟杨俭和强抢香梅为妾,以至王仁安入府衙告状,后惨被知府乱棍打死,紧接着王香梅又是在杨宅内的水井中自尽而亡,那位与王家父关系极为亲近之人,必是咽不下这口恶气,要找机会替王家父女复仇。

今日,杨俭祥怀藏利刃来行刺自己,以此看来,想必是那杨俭祥经过近两年的排查,已将目标

锁定在了自己身上。

只是,自己自去年中秋时节,因汪猛之事北上京城,一直未能回来杭州,是以那杨俭祥才一直等到今日,才终于寻到了报仇的良机……

想到这里,徐恪不由地连连苦笑。

之前,自己将杨家父子当作了是害死王大爷与香梅的元凶,一意想着找杨家人复仇。想不到,杨家人早已在一场大火中丧生,唯一的幸存者,那位杨家大公子竟也将自己当作了是杀害他们全家的仇人,在一心想着找自己复仇。

如此一来,便成了是复仇者遇上了复仇者,双方都曾将对方看作了是自己最大的仇人,可这一场结仇,到底存不存在?

「你笑什么!」杨俭祥见徐恪竟面露笑意,还当他意在嘲讽自己,不禁怒道:「你这恶人,竟因一件小事放火烧我全家!可怜我全家老小七十余口人,竟都葬身于火海!我那老父亲,一辈子积德行善,不知做下了多少好事,竟被你这恶贼活活烧死!还有我那二弟,他……他虽有小错,然何至于要以死抵罪!还有……」此时的杨俭祥已是两眼流泪,凄声道:「还有我发妻温氏,他腹中已有身孕,还有我儿慕白,他才……才三岁呀,也都被你给烧死了!」.

杨俭祥复又抬头怒视着徐恪,仿佛欲再度扑上前来,用手掐住徐恪喉咙令其窒息而死,然他终于还是没有动手,而是咬牙切齿道:

「我杨俭祥今日本欲与你同归于尽,为我全家老小报仇!奈何我本事低微,竟非你之对手,现如今既已落在你这恶贼手中,要杀要剐全凭你便!」

徐恪听至此处,不禁冷笑了一声,问道:

「杨俭祥,你凭什么断定,本官就是放火烧死你全家的凶手?」

「这还不明显么?」杨俭祥昂首回道:

「其一、你与王富贵父女俩关系最为亲近,听闻那王富贵还曾打算将你招赘为婿,后来他家女儿却成了我二弟之妾,以至你未能如愿与他家女儿成婚,你必是对此怀恨在心,因之便一意要置我二弟于死命……」

「哦……」徐恪听得心下暗暗点头,「接着说!」

「其二、你当时在分水堂中做事,听说还是方家二堂主的贴身亲随。你身为江湖人物,必是有些江湖手段。听闻江湖中人,大多擅长施毒、迷香、放火、偷盗之手段。那一晚我家中遭遇大火,竟无一人逃出宅门,难道不是你事先使了些江湖手段,用迷香或是什么毒物迷晕了我全家人么?」

「嗯……」徐恪听得更是点头,「接着讲!」

杨俭祥哼了一声,又道:「其三、王富贵曾去府衙状告我二弟强逼其女为妾,后又因此被洪文堂打成了重伤,当晚就死在了家中。此事虽满城皆知,但与我杨家无丝毫关系,家父听闻后亦曾叹息不已,可你定是觉得此事乃我杨家与洪文堂串通所为。待到王富贵之女在我杨家投井自尽之后,你必定是将我全家都当作了是你最大的仇人。于是你找准机会趁夜纵火,将我杨家烧得片瓦不存,无一生还!……」

徐恪听得默然不语,心道依照那杨俭祥之分析,确是不无道理,若昔日杨家那一场大火果真是有人故意纵火行凶,那么在对方心目中,除了我徐无病之外,似乎再难找到第二个有嫌疑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