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宦海沉浮(3 / 3)

作品:《岳飞再世,武穆称雄

所以从那以后,他就众乐乐不如独乐乐了。

而且他经常数坑,就发觉每一个坑都有自己的特色,而且爬出坑来的技术,也各有不同。

各种不同特色的坑,数起来才真的让人兴趣盎然,妙不可言。

也就是他掉进的坑多,而且还不断数算,以至于刚才那个比较大的坑,他还没有掉进去,就出来了。

这就很厉害了!

张商英略微激动了一下,在那巨大椅子上颠了颠。

张氏家族的人,大约有四五十人的样子,当然都是骨干甚至是支脉小家主,一般家族成员还没有资格。

他们都紧盯着张商英呢,一看他老人家颤动,以为他要有什么行动,至少要开始讲话。

大家都有些激动,因为他们在这里潜伏了多年,总是被告知准备行动,结果除了混吃等死,就没啥了。

可是,大家都失望了。

张商英只是动了一下,又恢复了寂静。

显然,他的数坑还在继续,或者刚刚开始也说不定。

张商英,字天觉,按籍贯来说是蜀州新津人。

可是自从他发迹以后,除了开始是在籍贯周围地区任职以外,他一直就是在京城汴梁发展。

他的自然条件非常优秀,长身伟然,姿采好像高大如山般耸立的宝玉。

和他丰姿伟仪匹配的是他的气质,负气俶傥,豪视众生。

其实这并非是他的优点,尤其是年少气盛的时候,是在说他趾高气扬,自命不凡,很大程度是缺点。

这种性格上的瑕疵,就导致他经常掉进坑里。

有些坑是自然就有的,有些坑则不然,是别人挖好等着他跳的,盖因为他比较讨人厌。

至于傲视众生,这个就更是大毛病,别说你没有那种比所有人都强的本事,即使有,还会有人超过你。

最后总有一天能踏着你脸,将你越过去。

他的第一个主要官职,就是通川主簿。

这个职位很重要,是负责各种文书的,所以只能是主官最信任的人担任。

否则,说不定什么时候给你向皇上报告的时候说句话骂皇上的话。

或者上峰给你一个重要命令,他给你藏起来不给你。

要说干活,张商英没说的,他很肯干,积极表现自己。

在一次平叛战斗中,张商英不畏风险,亲自深入那些反叛的蛮族领地,会见他们的酋长。

那个蛮族酋长一见张商英就被他的仪表堂堂所折服,能长成这个相貌,肯定不是坏人,值得信赖。

加上张商英口才便捷,文化根底深厚,很快就说

了酋长,向他痛快地投降了。

这也是张商英的第一次立功。

靠着这次功劳,张商英被提升了,担任南川知县。

这以后章惇作为经制史,在夔州收服那些山地居民,但是他对当地的官员非常粗暴,经常辱骂他们。

搞得人人畏惧他,没有一个人敢和他说话。

导致从汴梁过来的监军使者觉的只有张商英能抗住章惇的威压,于是飞传檄文将他调了过来。

可见这个章惇脾气之坏远近闻名,以至于朝廷代表都要费脑筋找专人对付他。

恰逢章惇询问他们这里有没有像样的人才可供驱使,那位摇人的使者就推出了张商英当挡箭牌。

这次出面不能说是坏事,但是也不尽然是好事,能和章惇分庭抗礼的,必然会引人注目。

章惇盛气凌人不假,但是对真人才他还是喜欢和尊敬的。

听了使者的话,立刻就招呼张商英进来一起吃饭。

这个待遇可不低,也就是说我不管你真实本领如何,先给你一个平起平坐的待遇。

张商英本来就在寻找机会展露才干,这个时候自然不怯场,穿着道士服,施施然进去,然后长揖就坐。

其实张商英这个时候有些不伦不类,你一个现任知县穿道士服算什么东西?

幸亏章惇爱才,没有和他计较,否则这次马上就就要让张商英掉进坑里。

章惇爱才不假,可是也没有太把张商英看在眼里。

就按照自己的理解信口开河说起了煌煌大话,颇有挥斥方遒的意思。

可是这时候张商英就展现了真才实学,随着章惇的每一句话出口,张商英都有针对性地予以驳斥。

而他所驳斥章惇的语言文字,都明显地高于章惇不少,显露了他的真功夫。

这驳斥让章惇哑口无言,进而大喜过望,这正是他要找的人才。

于是,章惇立刻就聘请张商英为他的客卿,凡事都和他商议探讨。

这是一个对张商英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因为这件事情让张商英从地方走入京都朝廷,入了大僚眼中。

所以张商英发迹,章惇是他的举荐贵人。

回到汴梁以后,章惇没有将他留给自己,更没有掩盖人才,而是立即将他推荐给王安石。

被王安石赏识以后,他的仕途就更加顺畅,升任检正,部门是中书礼房,这个职务主要是整理文件。

等于重操旧业,又干回他的第一个职业。

可是这个等级,就有了天壤之别。

随后,张商英又受到皇上召见,让他有机会直接回到皇上的问题。

皇上那么忙,神宗又立志改革鼎新,召见他可是不容易,对他是一个天赐良机。

他的对答如何不得而知,应该神宗很满意,因为他出来以后,立刻就被提拔为监察御史。

这个职位品秩不高,六品或七品,但是权力很大,一共六个人,其中三个人负责言事,三个人负责监察。

监察的对象就是六部和下面所有的机构。

张商英后来出言无忌,也许和担任过这个职位有关。

也不知道这个原因让他掉进几次大坑里。

不久,张商英果然就掉进了坑里,其实不是什么大事。

监察御史自设的监狱错误地释放了一个抢劫的强盗,枢密院的一位核对官叫作刘奉世的官员反对。

神宗得知,就下诏让纠察司前去处理。

这个时候张商英不知道哪根筋不对,竟然上奏说这个纠纷是出于大臣私忿,请神宗将他们的权力收回。

以便这些纠察人员作为皇上的耳目不会被皇帝的近臣所威胁。

神宗怎么可能听他的指挥?!--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