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6.热闹闹和静悄悄(1 / 3)

作品:《华娱,我的老婆我自己捧

那么问题来了。

魔改,到底什么是脑洞?

魔改最初是指手办的改造,

现在通常用来表示进行大幅度的违背原作本意的修改,

亦可指经过此类修改后的作品。

经常网上冲浪的小伙伴们对这词肯定是一点儿也不陌生,

甚至是耳熟能详,

隔三差五就能听到。

其实,“魔改”就是一种解构。

因为,之所以称为“魔改”而不是“改编”,

区别就在于,改动后跟原著情节差距过大。

在当代互联网,

万物皆可魔改,万物皆可解构,

魔改可不就是一种解构嘛。

解构可以说是后工业时代文化语境中最流行的理论批评词汇之一,

解构的诞生本身就带着强烈的叛逆精神。

为了否定、反对并瓦解盛行多时的结构主义思潮,解构主义应运而生。

简单打个比方,

解构就像青春期的叛逆,

对一切说不,打破规则限制,重建话语体系,释放无限可能。

网络流行语其实都是通过解构原有的语言规则和符号,消解严肃,从而达到某种意义上的幽默和叛逆。

说白了,解构就是把固有印象打破、颠倒之后再进行重建的行为。

如此说来,

二次元和Z世代其实深得解构主义的精髓呢。

岛国广受欢迎的Fate系列游戏,

魔改程度更是独(丧)具(心)匠(病)心(狂),

除了岛国神话和历史,

几乎把全世界的历史都给魔改了遍。

比如亚瑟王是个大胸美人,

就连暴君尼禄都是美少女,人物性转成为死宅的完美老婆。

怎么说呢,一旦接受了这样的设定,就……还挺香的。

Fate游戏的魔改世界也正是它神奇的亮点,

套用了众多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的壳儿,

进行有理有据逻辑自洽的解释,

关键细节还很到位,

要不是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

估计很多人差点就要信了。

B站的鬼畜区更是属于当代年轻人的酒神狂欢。

从94版《三国演义》“诸葛亮骂死王司徒”的经典对骂戏,到“年轻人不讲武德、耗子尾汁”,

要么是对经典作品的魔改,

要么紧跟社会热点荒诞解构。

鬼畜视频从来没有权威的体系和框架,

素材选择不受限,

表达的形式灵活自由。

对原文本进行魔改和结构的鬼畜背后,

是对主流文化的叛逆抵抗,

对话语权力的大胆突破,完成颠覆式的快感满足。

至于魔改为什么有人喊打。

其实也很简单。

改编其实是创作中十分普遍的现象,

但是由于这几年的IP改编风潮,

大量翻拍剧轮番轰炸,有关魔改的问题更是层出不穷。

改编要忠于原著,

这是我国的影视行业长期以来遵循的原则,

也是大家评判改编作品的一项重要标准。

而魔改则是对原著的大幅颠覆,

才让它备受关注。

诚然,

将一种艺术形式转换改编成另一艺术形式的过程,

不可避免地要面临不同媒介属性带来的巨大差异,

而这差异绝非轻易就能克服,

改编成功的难度的确会比较大。

严重不符合原著,改编得不如人意,自然容易背上胡乱魔改的骂名。

大家口诛笔伐所谓的魔改其实就是超过了对原著进行改编所允许的限度,但在具体改编案例中,由于对歪曲、篡改的理解可能不同。

哪怕拥有改编权,

其权利边界并没有统一答案,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清平乐》将原著中公主徽柔与内侍怀吉由主线人物剧情改成了支线,弱化公主和太监的感情戏,配角宋仁宗成了男主,剧情糟心,人设崩坏,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议。

还有赵小刀的《有翡》。

《有匪》被公认为是近年来优秀武侠之一,

自影视改编以来,

虽然关注度不小但评分颇为惨淡。

不少原著粉直指被魔改,逼得官方不得不出面回应。

甚至就连赵小刀也在微博上发过两个汉堡的对比图,一个标着原著,一个标着改编。

明晃晃地质疑片方有魔改之嫌。

那么,

究竟怎样改编才算忠实于原著?

如何做到忠实于原著呢?

著名的影评人安德烈·巴赞是“忠实于原著”这一原则的积极倡导者,撰写了多篇文章对其进行深入探讨。

巴赞认为,忠实于原著,指的是忠实于原著的精神,而不是文字。

要做到这一点,

需要改编作品的创作者具备足够的才华,完成对原著非同一般的处理和表达。

简单来说,

忠实于原著就是对原著充分吸收和理解,并从中把握独特的思想和精髓,在将其影视化的过程,需要创造出形象化的表现方式。

原著和改编作品是不同的、独立的,但艺术性上是相应的、相匹配的。不是说要依样画葫芦,更需要的是改编的创造性。

不过。

最主要的原因在陆晨看来,

就是观众对魔改越来越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