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幻小说 / 儒道至圣 / 章节正文阅读

分节阅读 81(2 / 2)

作品:《儒道至圣

傍晚,请圣言一科结束,但差役并没有收走请圣言的试卷,而是直接发了诗词一科的考题。

今年的诗词有三个命题,而且比县试更加具体,分别要求写兵器、江河以及咏怀儒家众圣之一,只要写一首诗即可。

方运思索片刻,因为府试的真正的重点是第三科经义,考学子对众圣经典的理解,不能把太多时间浪费在诗词上,于是写下一首诗:

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诗成,才气出现,只差一点即可达府。

写完后,方运没有浪费时间,因为他要为接下来的经义全力以赴,于是继续闭目默背众圣经典。

无论是秀才、举人还是进士的排名,都是根据经义安排次序。

一个人的请圣言、诗词和经义如果分别是甲等、甲等和乙等,而另一个人的分别是丙等、丙等和甲等,那么后者必然夺魁。

诗词是圣道最强助力,但不是圣道根基,经义才是圣道根基,哪怕孔子的亲传弟子都要经常作经义。

偏偏经义又不像请圣言或诗词那样可以直接拿来用,写经义,必须得靠自方运自己,因为经义就是自己对众圣经典、对圣道的理解,若方运写不出来好经义,或者写出来的经义和自身的理念不合,等于自毁文宫文胆。

方运之前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经义上,就是因为清楚可以学习奇书天地中的经义,甚至可以如同后世写论文一样引用一部分,但绝对不能完全照搬。

只要经义作的好,圣道根基就可永固,圣道根基永固,就有封圣的机会。所以大儒衣知世哪怕不通诗词,依旧为上一代四大才子之首,也是大儒之中最可能封圣之人。

六月初三的清晨,文院开考第三科,经义。

以众圣经典中的语句为题,文人阐述其中蕴含的义理,是为经义。

和请圣言以及诗词两科不同,经义开考之前并没有人发试卷,所有考生都笔直的站在书桌后,望着圣庙所在的方向。

不多时,整个文院轻轻一震,万物似乎形成奇特的共鸣,一个无法形容的声音出现,无人可以描述出那声音的远近、大小或其它,那仿佛是直达魂魄的奇异声响。

第107章非礼之礼

全文字更新,TXT下载,尽在小说骑士/

“非礼之礼!”

方运只觉一股神异的力量传遍全身,那力量仿佛是天地间最高的规则,让方运不由自主弯腰握笔,在一张空白的纸上写字。

这四个字明明非常简单,但方运却发现有一股无形而伟岸的力量在阻止自己写这四个字,好像只要写完这四个字,自己就会被那股力量压得粉身碎骨。

方运知道,这就是经义考试,远远比请圣言和诗词更加奇特。

方运深吸一口气,脑海中浮现这句话的出处。

《孟子离娄章句下》,孟子曰:“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

方运慢慢落笔,在之纸上写出“非礼之礼”四个字,写完最后一个字,犹如捅破一层窗户纸。

一个雷鸣之音在方运耳边炸响。

“何为礼?”

方运愣了一下,心想礼实际是一个笼统的称呼,既可以是整个社会的制度,也可以是个人道德行为的规范,也可以是《礼记》《周礼》等书,又可以具体到婚丧嫁娶,要想直接回答什么是礼,看似简单,却也是一个很难的事情。

连奇书天地也不可能帮他回答这个问题,这个时候,方运只能根据自己这些日子的学习来回答。

“礼即规矩。”方运平静地回答。

无形的力量突然消失,方运低头一看,纸上的字还在,松了一口气,这说明已经过了经义这一科的第一关,可以正式考试。

方运刚坐下,听到不远处传来嚎啕大哭声,但那哭声突然消失,似乎被什么东西遮挡。

“看来是有人回答错误。或者因为第一次考经义而太紧张,精神起伏过大,导致失去考试资格。这科举考经义和自己在家写经义可不是一回事。”方运心里想着,把写着“非礼之礼”的纸页放在左上方,然后拿出一页白纸放在面前。

题目不过区区四个字,而一篇经义最多不过千字,可却要考整整一天,足以说明经义难写。

方运心想:“非礼之礼,仅仅从字面上解释,可以简单理解为不符合规矩的规范。而这个题目。是非常刁钻的截下题。”

“原句是‘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我要是只解释‘非礼之礼’,虽然不会‘犯下’。必然会落了下乘,写的再好。也不会有好成绩。要是涉及‘非义之义’。写的好了,自然能得到好的评等,可要是稍微有问题,那就是‘犯下’,直接归为最末的丁等,名落孙山。”

“别人为了避免出错。可以只写礼不写义,但我要争那茂才,就必须以礼为主,涉及到义。那么。我应该怎么破题,才能巧妙的把‘非礼之礼’和‘非义之义’联系起来,同时还要阐述好‘非礼之礼’?”

方运一时间被难住了,因为写经义不难,可写好了委实太难。

而且“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这句话被不同的大儒作注解释,解释也各有不同。

其中‘非礼之礼,非义之义’的解释大同小异,可以解释为“不符合规范的规矩,不符合道义的义举”,但那“大人弗为”,有三种不同的解释,一种是“成年人不去做”,一种是“德高望重之人不去做”,一种是“地位高的人不去做”。

方运心想:“三种人不同,那么解释‘非礼之礼’的角度就不同,而之后举例论证的时候,所举的例子必然不同,一步错,步步错。就算三种解释都对,也必然有高下之分。”

方运以前读《孟子》和各种注疏的时候就考虑过,要解释“大人”二字,必须要联系前文。

“这句话的是《孟子离娄章句下》的第六节,而前面有个第五节,说的是国君应该讲究仁义,那么接下来的这句,显然不可能肤浅地认为大人是成年人,而说德高望重之人也不算呼应,明显是说地位高的人。”

“最重要的,‘非礼之礼’,明显是针对规矩的制定者和执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