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革清 / 章节正文阅读

第361章 礼部尚书(十九)(1 / 2)

作品:《革清

“大姐,都督是不是觉得那些什么文件比占了河北还重要?”

钱清听到这话,登时微微变了脸色,“不要乱说。都督想的是别的。”

“都督想的是啥?”这几个老兄弟倒是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意思。

钱清觉得霍崇的想法的确比较不能被普通人理解,然而此时非得要给霍崇把话给圆上不可。就问道:“河北今天占,明天占,分别大么?”

老兄弟们想了想,都摇头。

“一本书,有人撕掉一页,走了。是在这本书被撕毁……不,你们家的壶忘在了院外,因为走拿的时候晚了,不知被何人打碎。你们觉得早点去,晚点去,分别大么?”

虽然老兄弟们对于霍崇如此在意资料的事情不能理解,甚至觉得霍崇看人命还不如那些什么档案金贵。可被钱清这么一比较,至少大伙明白了霍崇这么着急也不是没有理由。有些东西去晚了,就是没了。

明白了霍崇并不是对大伙生死毫不在意,老兄弟们就提出了个问题:“大姐,咱们此时进攻河北,何不把整个河北占了?”

钱清也觉得单纯为了些资料而进攻河北,着实有些不能令人接受。若是以解放河北为目的,就完全能做得。便答道:“这事情可以先打着,看着局面如何,就由军中礼部支部商议之后给先生建议。”

老兄弟们听到礼部支部,神色就有些为难。钱清知道老兄弟们的确是不喜欢礼部。毕竟原本他们一个个都能做主的事情,非得让另外一些人有发言权,谁都不愿意。然而钱清知道,未来的部队掌权的必然是礼部。

见老兄弟们一个个听到礼部就直接对立,毫无合作的意思,更无了解一下礼部的打算。钱清知道说啥都是白说,索性也不再自讨苦吃。

很快,部队这边就有了准备。五万人马点将完毕,向着胶东半岛的顶端出发。

这边水军已经得到通知,立刻调动船只前来帮助运输人马。渤海等于是个大海湾,海湾入口处两端相距很短。南边的是胶东半岛的尖端,北边的就是辽东半岛的尖端。

天气晴朗,海浪不高,海军在胶东半岛运上人马,就往辽东半岛运输。虽然只是短短几十里水路,不少士兵已经有些晕船起来。在船上就晕头转向,下了船之后也脸色白发,无比难受。

然而这么点人马暂时失去战斗能力,并没有影响华夏军的进程。部队整顿完毕,就继续北上,前去攻打满清在辽东半岛上的据点。

这边走了三十几里地,竟然还没到目的地。眼瞅沿途上竟然没什么人,华夏军的各部人马都觉得很是讶异。

要知道,此时的山东人口已经有四千万。想在山东遇到一个走三十里竟然不见人烟的地方,真心说,便是沂蒙山区这种非常穷的地方都未必能遇到。

几乎在同时,弘昼正率军向着盛京出发。此时的弘昼完全不知道华夏军竟然在差不多的时间对盛京朝廷发动了进攻。这一南一北好像是商量好般。

弘昼当然没有与霍崇商议。他是派过人来试探霍崇为什么没有趁着胜利实施追击。当然,理由是劝说霍崇投降朝廷。被霍崇干净利落的拒绝,并没有出乎弘昼意料之外。

然而使者带回来的消息,尤其是霍崇对于满人在关外来源的看法,让弘昼非常不快。因为弘昼觉得霍崇弄错了。

对于满人来说,只有关外是满人龙兴之地的说法。并没有关外是满人故乡的看法。

毕竟么,满清也是要脸的。这入关才不到百年,满人还不至于非得生编硬造一个关外是故乡的说法。

可这霍崇却把如此说辞扣在大清头上,却让大清没办法理论。因为大清自己明白关外是龙兴之地,却也很不想承认关外本是汉人所有。是被大清杀光了关外汉人,这才夺取了关外。

要是满人内部这么说,倒也罢了。可弘昼手下的主力乃是汉人,面对汉人也这么讲,只会寒了人心。哪怕是再忠诚的汉人臣子,一旦听到满人的要把关外当做退守之地的谋划,他们当中的确不乏愿意追随大清的。但是更多人则会选择脱离大清。

所以弘昼哪怕知道自己其实不擅长作战,却也得领军前来讨伐八叔的原因。这是旗人内部的事情,非得由旗人来自己解决不可。

清军有马,走的就比较快些。然而走出去几十里地,别说能看到一个据点,连人影都看不到。弘昼询问部下,这里看着平坦,是还在蒙古地界,又或是进入了满洲地界。

做领路的蒙古人立刻禀报,此时大军已经进入了满洲地界。

弘昼听到这里,不禁叹气。这是从西北一路来到这里,眼瞅着西安那边山也秃了,水也浑浊不堪。与西北相比,眼前的一片平原无疑是极为适合人类生存。

但是,这里却无比荒芜。若是在陕西山西,起码得有好几个镇子。

可这也是必然。在康熙初年,就有不少山东人跑去关外开垦,康熙立刻下令严禁。

霍崇在嘲讽大清的时候就说了,大清杀了关外几百万汉人之后,就不要脸的声称关外是满人的故乡。

弘昼一直觉得霍崇是个很阴冷的家伙。所以这话格外符合弘昼对霍崇的想象。这话里面虚实夹杂,又符合了当事双方之外的民众所想。随便找个人问问,关外是不是满人的故乡。十个里面得有十个说是。

然后霍崇的阴谋诡计就得逞了。霍崇可以轻松的鼓动汉人,说满清杀了几百万关外汉人。

弘昼一边恼怒着霍崇,一边又恼怒着手下。先说那帮旗人,此时竟然没人让弘昼满意。一个能看着就可以委以重任的都没有。

至于汉人,呵呵。弘昼这坤隆四年,是要开科举考试。结果,除了陕西、山西、四川、西宁等附近地区的举人比较热络之外。其他地区,尤其是江南的考生们都非常的迟钝。并没有来几个。

之所以搞成这局面的理由倒也不稀奇,霍崇下令没收所有满清官员家的土地。并且在他夺取的地盘上给执行了。只是如此的恐吓,就吓得江南考生再不敢参加科举。弘昼知道八叔为首的那些盛京王爷们认为,满人就该统治汉人。弘昼并不认同这样的态度,缺乏汉人前来参加科举,只会让满清变得更弱。满清越弱,就越没有人才前来投奔。所以无论如何都得让汉人感觉,满人皇帝就该当皇帝。这大概就是西安朝廷与盛京朝廷之间最大的分别。

心中考虑着决不能对别人说的事情,弘昼觉得心里很苦。以前他只是在老爹那里学到了些东西,其实不知道真正这么做的理由到底是什么。

现在非得靠弘昼自己考虑清楚理由何在,这真的是无比艰苦与痛苦的事情。除了自己要用尽脑力的思考,还不能向别人明确的询问。非得靠自己积累,以期待有朝一日搞明白。

这样的日子里,弘昼知道自己其实错了。却不知道错在何处,更不知道何时才能明白自己能不错。弘昼想到这样的日子,就很讶异,甚至希望能够与霍崇聊聊。看看这个大反贼是怎么应对这样的艰苦。

然而弘昼并不知道霍崇其实不用在进攻盛京方面感受到丝毫的压力,因为霍崇的人马本就不是要进攻盛京。

但是部队里面的确有些想法,譬如有人就建议对盛京发动一下突击什么的。要是在山东,这种突袭就必然没有突然性,但是在关外这地广人稀的地方,突袭就变得非常现实了。

然而军中礼部成员们对这个令司令心动的看法并不认同,由于是礼部成员全部不认同,此次行动的司令也十分的不快。

然而礼部的成员并没有因此而高兴或者害怕,这些出自农家的子弟们在意的是,后续队伍能否在胶东半岛开辟出全新的村镇,让山东百姓移居到胶东半岛来生活。

司令觉得这想法倒也正经。毕竟山东人多地少,近在咫尺的胶东半岛又是这么一个空荡荡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