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明珠在匣 / 章节正文阅读

7. 丹青(2 / 2)

作品:《明珠在匣

当真是个好名字。

一旁的南实看着自家世子,马都走远了还一直回头望着那丹青药铺

“世子刚回京城,可能不知,这丹青药铺前些年刚建成,起初本是不起眼的小铺子,后来这药铺在门前摆了义诊,便渐渐有了名气。”

南实一直待在京城国公府老宅,有一次生病也来这药铺凑过热闹,见世子对这药铺很是感兴趣,便继续说道:“那桌前的老者听说以前在宫里做医正,后来被赶了出来,医术倒是颇高,而那身旁的女子好像是亲传弟子,人称药姑,却不常在京城。”

南实想到那白衣女子,脸上倾慕不以言表:“那药姑来京城总是一袭白衣,蒙着面纱,每月这天都会跟着老大夫出义诊,只可惜是个哑娘。这京城常常有外地来的穷人,或来做工,或来投奔亲戚,生了病没钱治,便指望着这丹青药铺每月的义诊。”

“这丹青药铺刚开时,本随时都给穷人供药,渐渐有些勋贵人家也找下人扮作乞丐来这药铺取药,后来药铺便定下了个奇怪的规矩。”

“哦?”沈轩正听得认真,示意南实继续往下说。

“药铺只每月十五施义诊,不论贫富贵贱,只分先来后到,无论什么病什么人都来者不拒。那桌前摆着两支笔,一支沾了丹砂,一支沾了青雘,穷人来看病,可以不要钱得些便宜的药材,但总有一两味药材需要给钱,若没有则用那沾了青雘的朱笔在册子上记下名字赊账。而富人看病,则用那沾了丹砂的青墨玉笔,写下几句祝语,或为药铺题诗一首。”

“这药铺因着施义诊得了个好名声,渐渐那些世家文人倒也更乐意为药铺题诗,也不屑于去占那便宜药材的便宜。”南实又小声调侃道:“听说药铺背后的东家也是个勋爵世家,倒是颇为了解这京城文人的做派。”

沈轩又回头看了眼那已经埋没于嘈杂人声中的铺子。

他回京城常来往于这东巷,从前便从未注意到这不起眼的铺子。

这清朴陋室,在这令人眼花缭乱的京城中,倒是难得清高独特的存在。

那东巷的喧闹声逐渐远去,他回过神吩咐道:“对了,父亲来信,说是已经启程回京了,你这几日着人把房子收拾出来。”

东巷里,四个人还坐在铺子前看诊,任玉荷帮着指引看诊的病人记名题字,阮文卿则接过那箱子,按卫明姝递来的方子给病人送药。

过了午时,斜角的酒楼热闹起来,只见街上的人谈笑风生,手摇折扇走上茶楼。

任医正道:“午时了,应该也没什么人了,收拾收拾,咱们回去吃饭。”

卫明姝将东西放在箱子里,准备和任玉荷一起搬那桌子。

“放着我来吧。”一阵温和的声音自身后响起:“你们去忙别的事。”

卫明姝道:“不用麻烦了,我们两个可以的。”

阮文卿摇了摇头,“明姝倒是客气,我在这京城也要常住,帮咱们东家略尽绵薄之力也是应该,以后还得靠你多帮衬着些。”

那语气带了些商人的侃侃而谈,却又带了些和熟人交谈的轻快。

两个姑娘看了眼彼此,任玉荷道:“那我去端菜,阿珠你去搬箱子。”

卫明姝只见任玉荷风风火火的跑开,摇了摇头,提起地上的箱子便打算进屋。

她忽然想到什么,脚下一顿,问道:“阮三郎也陪我们忙了半天了,不妨一起来用午膳?”

阮文卿挑眉不语。

他当然不会觉得药铺还特意给他留了饭。

卫明姝笑道:“不妨事的,饭够吃。”

这福荣酒楼有时会给富贵人家做一些药膳,和他们铺子有些生意往来。

每月他们开义诊,酒楼便会差人给他们送饭食,两个姑娘和一个老人每次也吃不完。

药铺后的小院里,卫明姝已全然记不得那在侯府中的规矩,四人围着一张小桌有说有笑。

“你忘了,咱们三个小时候还一起玩过几回。”卫明姝道。

“啊?这样吗?”任玉荷咬了咬手中的筷子,偏头努力想着。

她从小到大和阿耶到处看诊,见过的人太多,着实记不得了。

任玉荷有些心虚,慌忙岔开话题,“阮公子,南洋是不是和京城很不一样啊。”

“自然。”阮文卿道:“不过这两年我在临安待的多些,很久没回岭南那边了。”

他十五岁时便离开家中父母,随着大伯在江南做生意。

大黎自新政实行以来,政通人和,又因庆帝曾于临安起兵,极受朝廷重视,江南一带便慢慢以临安为中心。

临安沿江沿海,商贸极其发达,他们阮家也渐渐将生意转向了江南一带。

“临安?”卫明姝问道。

“是,就是明姝的老家。”

卫明姝眼睛微动,“那江南是什么样子?”

“明姝你没回去过吗?”阮文卿诧异道。

只见对那人眼神忽然黯淡了下来,抿了抿唇,盯着桌上一盘糯米糕出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