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 鱼和熊掌想兼得的老皇帝(2 / 5)

作品:《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也有大公司,和他们打价格战,最后是互相损失惨重,用户得利,可是,这是资本家呀,会好心地让用户得利吗?绝不会的,以后会在用户头上把钱连本带利赚回来。

其实,从宏观角度来说,这是制造空心化的必然。

老皇帝构想的将制造业放在大明外围,内地做高科技产业,两手抓。

其实是不可能的。

因为人力成本摆在那里,制造业是建立在人力成本低廉的基础上的。

除非大明总有一部分人,不愿意从事高薪工作,非要在制造业里为发扬奉献精神,否则不可能鱼和熊掌兼得的。

随着人力成本不断提升,低端制造业必然要转移的。

这也是藩国资本玩命往大明挤的原因。

不进来当玩家,制造业转移的时候,怎么喝到汤啊?

再说了,藩国资本是不愿意把钱放在自己国家的,都愿意放在大明,甚至有国家想发行货币,都被资本拒绝,还是用明元心里安稳。

不是大明强大,也不是老皇帝信誉好,而是明元被用得人多,已经从货币变成了一种信用,只要朝廷不亲手毁掉,明元就是世界货币。

其实,以大明的发展阶段,应该向外转移低端制造业了。

为什么没转移呢?

因为外出务工人员太多了。

一旦转移制造业,就会造成数以亿计的人失业,却没有合适的行业接收这些人力。

就说贵州绿茶不行了,老百姓不种茶了,都出去打工了,起码还有外出务工这一条路可以走。

如果没工作呢?

只能种茶,要么是种出了新茶,要么是用科技卷死同行。

大明迟迟不肯转移制造业,就是在保就业啊。

所以,这就出现了一连串的问题,找工作难、工作难、讨薪难,工人收入低、工厂主收入低、积极性差。

以及藩国商品和本土商品的价格竞争等等。

这是社会问题。

是老皇帝当年既当又立,留下的后遗症。

如果当初狠下心来,直接将制造业转移出去,就不会出现今天这种情况了。

那么这些剩余劳动力,只能在家里干自己的活了,要么卷死自己,要么卷死同行,没选择了。

可话说回来。

这种卷,是好事吗?

制造业,就意味着高就业率,也意味着技术含量低,产业很难升级,工人工资低,社会活力低。

这就是有利有弊,看怎么取舍。

老皇帝想兼得,就得到了发展极端不平衡,产业链迟迟无法升级,从低端往中高端走的路上遇到阻碍,工人积极性低,最后变成了一潭死水。

如果及时取舍,放弃低端制造,走中高端产业,比如转移去生产照相机、电冰箱、洗衣机等等高端产业。

这叫集中力量办大事,能快速发展高端制造业,进行产业升级。

但会出现,大批大批人员失业,造就社会问题。

甚至会出现大明贫民窟。

这是不允许的,老皇帝一直在说,共同富裕,大明是世界第一个工业国,也是世界第一霸主国,世界第一,四十亿百姓都该富起来。

“此事孤回京后会禀报朝廷,完善法律。”朱厚煐也进过工厂,知道干六到八个小时,才赚一千多元多么辛苦。

他就干了三天,就跑回家去了。

可那些工人却要干一辈子的。

“谢殿下垂爱!”黎平知府长拜。

朱厚煐让他免礼:“除了种植茶树和中药,朝廷不也在贵州投资了很多工厂吗?为什么做不起来?”

“不是我们贵州人懒惰,也不是工厂在贵州不行,而是排污标准不达标,很多工厂刚开没几天,就停工停产了。”

黎平知府摊手无奈道:“臣印象最深的是,在古州府榕江做县官的时候,县里第一家化肥厂揭牌。”

“朝廷投了3000万啊,建成全贵州最大的化肥厂,招募了上千名工人。”

“结果呢,刚开工不到一个礼拜,就被勒令停产了,因为排污标准不达标。”

“当时工厂想了很多办法,都无法让工厂排污达标。”

“最后三千万投资打水漂,上千名工人空欢喜一场,县里忙乎了两三年白忙了。”

“您现在去榕江,还能看见那家化肥厂呢。”

老皇帝对排污标准太高了。

像大明这种往初级工业化迈向脚步的国家,就不能考虑什么污染不污染的,先进了工业国家再说。

可老皇帝是既想要工业化,还想要青山绿水,根本就矛盾嘛。

等进入了工业化,之后再治理污染呗。

朝廷官员也劝了很多次,都认为应该提高排污标准,没必要拿个标准,死死卡住民间经济发展嘛。

可老皇帝就是不听,一意孤行。

他是既想要经济腾飞,又想要青山绿水,我想富,但不能得病。

“为何排污不合格呀?”朱厚煐问。

“不靠海呗,没地方排污。”

黎平知府也很无奈:“如果贵州遍地是工厂,贵州人口也不会流失这么多。”

“景泰六十三年时,微臣上了奏疏,请求中枢改变排污标准,将投资放在贵州,贵州不想做农业省,想做一个工业省份。”

“可中枢置之不理呀。”

当着朱厚煐的面,他将自己的想法倒豆子似的说出来,这是最好的攀龙附凤的机会。

朱厚煐在湖南做的事,已经传得人尽皆知了。

所以呀,各地官员肯定要针对朱厚煐的心思,见人下菜碟呀。

他想见贤臣,那么就安排贤臣给他见见。

只要这位不要随便进入一个城市,一切就都可控,那么就得控制朱厚煐的行程,让他跟着地方的思路走,地方想让他看见什么,他就能看见什么。

在黎平府这几天,朱厚煐待得十分舒服,和黎平知府严嵩交谈甚欢,他决定回到中枢,就向朝廷举荐这位大才。

他很纳闷,老皇帝一向以慧眼识珠而闻名于世,怎么就没将这位大才留在身边呢。

不过也好,被他网罗于手中,未来将是他的臂助。

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