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上古史 3(1 / 5)

作品:《超值金版-世界历史1000问

第一篇上古史3

亚里士多德为什么创办吕克昂学园?

柏拉图死后,亚里士多德离开学园。

从公元前343年起,他给当时的马其顿王子亚历山大当老师。

亚历山大继承王位后,亚里士多德来到雅典办学。

他首先提出了对青年学生必须进行“智育、德育、体育”三方面的教育,并且提出了划分年级的学制。

他主张,对于7岁到14岁的儿童,国家应该为他们办小学,让他们学习体操、语文、算术、图画和唱歌。

对于14岁到21岁的青少年,国家应该为他们办中学,教他们历史、数学和哲学。

体育是为培养强健的体魄,德育是为了培养自尊心和勇敢豪放的性格。

他还主张,在青年们中学毕业之后,还要对其中的优秀分子继续培养。

因此,他创办了吕克昂学园。

这个学校是古希腊科学发展的中心之一。

亚历山大国王十分支持亚里士多德办学,据说先后提供了800金塔兰(每塔兰合黄金60磅)的经费。

亚里士多德在学园里建立了欧洲第一个图书馆,里面珍藏了许多自然科学和法律方面的书籍。

亚历山大还通令全国,凡是猎手和渔夫抓到稀奇古怪的动物,都要送到亚里士多德那里。

学园里开展生物学的研究,时常解剖各种动物。

经过无数次的解剖,师生们发现一条规律:动物进化愈是高级,它的生理机构也就愈复杂。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死后,雅典人激烈地反对马其顿的统治。

有人告发了曾做了亚历山大老师的亚里士多德,准备将他逮捕。

亚里士多德的学生及时得到消息,帮助护送着他们的老师,逃出雅典,来到亚里士多德的故乡优卑斯亚岛的卡尔喀斯城避难。

次年夏天,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在凄凉的境遇中死去。

伊壁鸠鲁为何被称为“花园哲学家”?

伊壁鸠鲁生于公元前341年的萨摩斯,父母亲是雅典人。

他在18岁时搬到雅典,之后曾去过小亚细亚,并在那里受到德谟克利特哲学的影响,公元前307年开始在雅典建立了一个学派,这个学派在他去世之前一直在雅典活动。

传说该学派居于他的住房和庭院内,与外部世界完全隔绝,因此他被人称为“花园哲学家”。

据说在庭院的入口处有一块告示牌写着:“陌生人,你将在此过着舒适的生活。

在这里享乐乃是至善之事。”

伊壁鸠鲁的学说和苏格拉底及柏拉图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强调远离责任和社会活动。

伊壁鸠鲁认为,最大的善来自快乐,没有快乐,就不可能有善。

快乐包括肉体上的快乐,也包括精神上的快乐。

伊壁鸠鲁区分了积极的快乐和消极的快乐,并认为消极的快乐拥有优先的地位,它是“一种厌足状态中的麻醉般的狂喜”。

同时,伊壁鸠鲁强调,在我们考量一个行动是否有趣时,我们必须同时考虑它所带来的副作用。

在追求短暂快乐的同时,也必须考虑是否可能获得更大、更持久、更强烈的快乐。

他还强调,肉体的快乐大部分是强加于我们的,而精神的快乐则可以被我们所支配,因此交朋友、欣赏艺术等也是一种乐趣。

阿基米德确立了什么定律?

人们从远古时代起就会使用杠杆,并且懂得巧妙地运用杠杆。

在埃及造金字塔的时候,奴隶们就利用杠杆把沉重的石块往上撬,造船工人用杠杆在船上架设桅杆,人们用汲水吊杆从井里取水,等等。

但是,杠杆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呢?

在阿基米德发现杠杆定律之前,是没有人能够解释的。

当时,有的哲学家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一口咬定说,这是“魔性”。

阿基米德却不承认是什么“魔性”。

他懂得,自然界里的种种现象,总有自然的原因来解释。

杠杆作用也有它自然的原因,他决定把它解释出来。

阿基米德经过反复地观察、实验和计算,终于确立了杠杆的平衡定律。

就是,“力臂和力(重量)成反比例。”

换句话说,就是:小重量是大重量的多少分之一重,长力臂就应当是短力臂的多少倍长。

阿基米德确立了杠杆定律后,就推断说,只要能够取得适当的杠杆长度,任何重量都可以用很小的力量举起来。

据说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豪言壮语:“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

地心说的创立者是谁?

克罗狄斯·托勒密(约90—168),古希腊地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

公元127年,年轻的托勒密被送到亚历山大去求学。

在那里,他阅读了不少的书籍,并且学会了天文测量和大地测量。

他曾长期住在亚历山大城,直到公元151年。

托勒密于公元2世纪提出了自己的宇宙结构学说,即“地心说”。

主张地球处于宇宙中心,且静止不动,日、月、行星和恒星均环绕地球运行。

托勒密这个不反映宇宙实际结构的数学图景,却较为完满地解释了当时观测到的行星运动情况,并取得了航海上的实用价值,从而被人们广为信奉。

托勒密本人声称他的体系并不具有物理的真实性,而只是一个计算天体位置的数学方案。

至于教会利用和维护地心说,那是托勒密死后一千多年的事情了。

亚历山大因何暴死?

生于马其顿都城伯拉的亚历山大大帝(前356—前323)出身于新兴的王族家庭,他的父亲是腓力二世。

他小时候曾拜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为师,受到良好的希腊文化教育;16岁时,随父出征,又学得不少军事知识。

他于公元前336年即位,先后平定宫廷内乱,制伏北方诸侯反叛,并击败了希腊各邦的反马其顿运动。

公元前334年春,亚历山大带领他的马其顿—希腊联军,穿过赫斯湾海峡远征波斯。

公元前333年,在小亚细亚伊苏城附近把大流士三世率领的波斯军队打得落花流水,并俘获了大流士三世的母亲和妻子。

公元前327年夏,利用印度诸国之间的矛盾,亚历山大占领印度西北的许多地区。

但是由于当地人民的顽强抵抗以及战士的厌战情绪,再加上当地气温高,瘟疫流行,亚历山大被迫撤军。

公元前324年,亚历山大军队分别从海陆两路回到了巴比伦。

公元前323年夏,亚历山大突然暴病而亡,这时他正准备着一次新的远征。

是何种疾病夺去了亚历山大的生命?